「合拍片」下的香港電影
原創
香港文匯網
香港文匯網
香港文匯網
微信號
wenweipohk
功能介紹
「文以載道,匯則興邦」
收錄於話題
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其輝煌程度可以用四個字形容——「縱橫四海」。
吳宇森《縱橫四海》
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香港作為全球重要的電影製作與出口基地之一,鼎盛時期產量高達300部,在影史上留下了無數經典佳作。在這一時期,香港電影風靡亞洲,説無人不為港片而痴狂也不為過。
用美金點煙的小馬哥
然而,好景不長。90年代後期,香港電影開始由盛轉衰。
人生路 美夢似路長
從1993年開始,香港中外票房總收入逐年下降。由於電視與錄像帶的普及,又受到金融危機與「非典」疫情的影響,再加上本土同質化的「爛片」氾濫,而彼時好萊塢電影正式開啟全球票房的收割時代,韓國電影亦迅速崛起,本埠電影不再是市場的主流,而海內外市場亦日益頹靡。雖有《家有喜事》、《霸王別姬》、《功夫》等作品仍取得好的票房成績,但個別作品未足以「救市」。整體來看,香港電影不再「賣座」。隨後香港影人嘗試「勇闖好萊塢」,但這段「淘金」之旅就如小石沉巨湖,只濺起丁點水花。
好萊塢電影《侏羅紀公園》奪得1993年香港的票房冠軍
同時,香港電影亦積極開拓內地市場。1993年,由張國榮、鞏俐、張豐毅領銜主演的《霸王別姬》上映,該片打破了中國內地文藝片在美國的票房紀錄,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1997年,由張曼玉、楊紫瓊、鄔君梅主演的《宋家皇朝》獲得第1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這兩部合拍片不拘於香港本土故事,而是將目光轉向20世紀中國歷史的變遷,在票房與口碑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陳凱歌《霸王別姬》;張婉婷《宋家皇朝》
2002年,張藝謀拍攝的《英雄》內地票房成功「突圍」好萊塢大片,更堅定了香港影人走向內地、加強合作的方向。2003年,內地與香港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協議(簡稱「CEPA」),將香港電影納入國家文化體制中,規定香港電影可以「合拍片」的形式作為國產電影進入內地市場,並於2004年1月1日實施。這份協議讓香港影人看到「突圍」的曙光,紛紛「北進」,尋找新的突破與機遇。自此,香港電影正式進入「合拍片」時代。
1
「合拍」前:
滬港電影演繹「雙城記」
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合作,既是時代走向,亦有歷史淵源。20世紀30年代與40年代上海影人的兩次「南下」風潮,帶動了兩地的文化交流,更為香港電影的發展帶來了豐厚的資本、富有經驗的人才、以及成熟的制度與技術。兩種不同的美學理念、兩種不同語言的電影、兩座不同文化的城市進行碰撞與交流後,在香港融合為一個新的文化空間,打造了一個跨文化的香港電影奇景。可以説,早在全面「合拍」時代開啟前,內地(上海)電影就已與香港電影建立了親密的關係。
關錦鵬《阮玲玉》
「八一三事變」後,上海淪陷,大批上海影人南下香港避難,從製片、敍事、人員、資本等方面對香港電影界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滲入。1937年上海影人抵港後,香港電影產量呈井噴式增長,據統計,以1937年為分界線,其後五年的電影產量比前五年成兩倍的數量增長。
這一時期,上海影人在港經營多家製片公司,在滿足本土觀眾的粵語觀影需求外,還拍攝了一大批帶有強烈愛國與政治色彩國語電影。1938年上海新華公司出品的國語片《貂蟬》在香港首映,影片在香港取得了巨額的票房業績,開闢了香港國語片的市場。
卜萬蒼《貂蟬》
此外,香港抗戰電影的出現以及兩地影人為抗戰齊心出力,也是滬港電影交融的一大標誌。1938年,滬港影人為抗戰賑災籌款,聯合華南六家製片公司聯合義拍了一部愛國戰爭片《最後關頭》,影片講述了國難當頭,各界人士團結抗戰的故事。
陳皮 趙樹燊 李芝清 南海十三郎 蘇怡《最後關頭》
抗日戰爭結束後,由於國內局勢複雜,一大批國統區左翼文藝工作者如夏衍、卜萬蒼等人再次攜資南下香港,掀起了香港進步電影的高潮。此時,內地居民開始大規模移民香港,國語片在香港市場迎來了龐大的需求,而香港亦建立起了一些較大規模的國語片製作公司,如大中華影業公司、永華影業公司。再加上國民黨政府禁止國內方言電影的發行,因此在早期的香港電影中,國語片的發展遠比粵語片更繁榮。
卜萬蒼《國魂》;朱石麟《清宮祕史》
香港電影中的上海遺風,更是毫不掩飾地展露在90年代的文藝片裏。80年代末至90年代起,與上海頗有淵源的王家衞、許鞍華、關錦鵬等文藝片導演在香港影壇異軍突起,在三位導演的電影中,總能感受到看到種種上海元素:歌女、吳儂軟語、舊式座鐘、精緻的旗袍、半導體收音機……無論故事是否發生在上海這座城市,都可以從中看到舊上海的影子。
王家衞《花樣年華》;許鞍華《傾城之戀》;關錦鵬《胭脂扣》
2
「合拍」後:
港影從「外來」到「在地」的轉換
1997年香港電影遭遇種種衝擊,走向低迷。回歸後,國家與香港政府為了扶持香港電影的發展,在港積極打擊盜版,為香港電影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並設立多項資金支持香港電影業。針對頹靡之勢,香港電影界亦開始「自救」,如黃百鳴、楊受成等公司在90年代就有「北進」的計劃。在2003年簽署「CEPA」協議後,大批的香港影人向內地積極進軍,其中包括徐克、陳可辛、吳宇森、周星馳等導演,以及成龍、劉德華、周潤發等演員。
「所謂的大時代,不過就是一個選擇。」香港影人選擇「北進」,即意味着要面對新的(內地)市場,內地影迷可以把周星馳的《喜劇之王》奉為經典,但卻不一定會對《新喜劇之王》買賬。一方面要符合內地的審核標準,一方面要平衡「港味」與內地觀眾的觀影口味,「港味」要如何進行「內地化」的置換,仍是一個難題。
借用何寶榮的一句話:「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2004年,香港與內地的三部合拍片《功夫》、《十面埋伏》、《天下無賊》在內地年度票房分別排名第1、第2、第3。據數據顯示,三部影片廣受兩地觀眾的喜愛,其票房均破億,佔了內地全年總票房的1/3。合拍片的成功,讓香港影人看到了香港電影復興的希望。
「站着的,才有資格説話。」
經過初期的探索後,克服了水土不服的香港影人成功融入內地市場,進入了成熟與創新期。在這一時期的合拍片可謂是漸入佳境,幾種類型片都成功完成了從「外來」到「在地」的轉型。如警匪片《寒戰》、武俠片《一代宗師》、奇幻片《西遊·降魔篇》、歷史/戰爭片《滿城盡帶黃金甲》與《赤壁(上)》等影片皆口碑與票房俱佳。
合拍片收穫高票房的同時,也伴隨着爭議與質疑。周星馳執導的喜劇片《美人魚》以33,9億元的票房數據,拿下了2016年度內地票房的冠軍。影片雖被稱「有那個味兒了」,但仍有不少觀眾感慨「星爺老了」。可見,今時今日,「舊港味」已不再是香港電影的通行證,「不差,但不夠好」的觀影體驗並不足以讓觀眾滿意。
你畫的「魚」,不是我要的「魚」呀!
值得一提的是,在交融過程中,香港導演展現出了對中國主旋律電影中的紅色經典影片與重大歷史題材的深度認識與把握。林超賢執導的《紅海行動》,創下了36.22億元的高票房;陳凱歌擔任總導演的《我和我的祖國》與劉偉強執導的《中國機長》、陳國輝執導的《烈火英雄》在2019年度內地票房排名分別為第4、第5、第8。
林超賢的《紅海行動》盡顯工業大片的風範
2019年,為促進兩地電影的深入交流與發展,中央相關部委頒布五項利好香港電影業界措施,其中包括在製作數量、演員比例、內地元素上不再作限制,並取消收取香港與內地合拍片立項申報費用,準許香港電影及電影人報名參評內地電影獎項,對於香港電影企業發行推廣優秀內地電影及合拍片時,可申請內地獎勵。
王家衞《一代宗師》
對合拍電影的政策放寬與支持,給予了香港影人更多創作的空間,更有利於香港電影的復興以及香港影人在內地的發展。
而更大的機遇亦代表了更大的挑戰,《一代宗師》裏葉問説道:
「其實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香港影人在文化地域方面需要放寬視野,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更好地與內地攜手打造一個新型的華語電影生態。
參考資料:
電影票房數據庫
趙衞防《歷史透視與現實觀照 新觀念視閾下的香港電影》
黃瑞璐《論1930年代上海與香港電影的多元互動關係》
劉宇清《上海電影傳統的分化與裂變(1945-1965) 從體制、人脈、文化看滬港台三地電影的淵源與發展》
趙衞防《香港電影藝術史》
來源 | 香港文匯網
編輯 | 潘若水
預覽時標籤不可點
收錄於話題
#
個
上一篇
下一篇
閲讀
分享
收藏
贊
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
寫下你的想法
前往“發現”-“看一看”瀏覽“朋友在看”
前往看一看
看一看入口已關閉
在“設置”-“通用”-“發現頁管理”打開“看一看”入口
我知道了
已發送
取消
發送到看一看
發送
「合拍片」下的香港電影
最多200字,當前共
字
發送中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微信掃一掃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許
取消
允許
微信版本過低
當前微信版本不支持該功能,請升級至最新版本。
我知道了
前往更新
確定刪除回覆嗎?
取消
刪除
知道了
長按識別前往小程序
friend_list:
四方集運
鑫航集運物流
遞四方a集運倉
集運倉
sf集運
圓通集運香港
韻達快遞香港
香港快遞查詢
4pxhongkong
淘派集運app
菜鳥4px
buyup集運
菜鳥自提點香港地址
圓通快遞香港
官方物流
新世代集運地址
中通快遞香港查詢
轉運四方
集運推薦
四方集運查詢電話
淘寶集運
氚气管
中大童连衣裙夏 洋气
公司发的
韩国代购
高级感耳环 法式
工装短裤女 日系 中性
中长款卫衣女
花苞裙女
bunnies by the bay
饭盒学生 食堂 高中
香港淘11
前往“發現”-“看一看”瀏覽“朋友在看”